日前,宝钢集团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吴东鹰向记者表示,我国钢铁企业目前面对产业结构不合理、钢铁产业链不完善等现状和问题。
吴东鹰表示,全球钢铁业进入低速增长阶段,钢材的需求结构将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而调整。外围的环境变化和自身的经济规律都决定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会一蹴而就,在这过程中,钢材的需求结构和产品结构也会波动调整。
吴东鹰认为,在钢铁产业结构方面,我国面临产业布局不合理、集中度低、资产结构待优化等问题。
产业布局不合理
大部分钢铁企业布局在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受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严重制约;生产与消费地不匹配,比如渤海地区产能严重过剩,而华南地区恰相反。
产业集中度低
为阻止外来并购重组,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区域内重组已基本完成,但集中度还很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到100万吨,2009年排名前5企业粗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9%。
产业资产结构待优化
产业资产结构复杂:1、国有资产是重点大中型企业主体,虽然同为国有,但中央国有、地方国有背后的利益方并不一致;2、民营资本则主要为中小型企业,但数量多,解决地方就业。
在产业链上,吴东鹰指出,钢铁销售流通秩序混乱、铁矿石供应链不健全等。
钢铁销售流通秩序混乱
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经销商队伍庞大造成交易层次繁多、交易成本过高。投机经营倾向较重,容易导致行业非理性行为。一旦某项刺激政策出台,经销商也纷纷增加库存;而一旦市场下滑,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铁矿石供应链不健全
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国内铁矿石资源禀赋低,2009年共进口铁矿石6.28亿吨,国产铁矿石累计达8.75亿吨,按进口铁矿石品位折算(按40%折算)为3.5亿吨,对外依存度达64.2%。在国外拥有的铁矿石权益仅4000万吨,不足年度进口铁矿石总量的10%。
全球唯有中国才存在的矿石“一国两价”的格局,形成了一个长期难以消除的“价差”,引发了对铁矿石利益的非理性追逐,不乏炒作和囤积居奇、哄抬铁矿石价格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