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钢股份昨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称2013年有望扭亏为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亿元到1.8亿元之间。
在新钢股份看来,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其在公司内外作出的种种努力。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注意到,除了去年获得超过2200多万的政府补贴,新钢股份还在去年大秀“财技”,均对其盈利形成直接支撑。
继新钢股份在2012年6月调整了部分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后,该公司又于去年4月16日再次对部分固定资产进行变更,合并会计报表增加利润总额1.88亿元。“这次折旧,与全年的净利相差无几,可以说对扭亏功不可没。”行业人士说。
根据*ST鞍钢(000898.SZ)最新公布的业绩报告,该公司预计去年实现盈利7.7亿元,不仅止住了连续两年亏损的势头,也由此成功避开了“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上市”的命运。
但这家钢企的盈利奥妙,同样得益于“财技”的功劳:该公司从2013年开始调整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其中房屋折旧年限从30年增加到40年,机械设备从15年增加到19年,此次会计估计变更预计减少2013年的折旧费用12亿,增加净利润9亿元。除了借会计调整达到增利的目的,变卖资产和拿补贴补漏等,也是钢企减亏或者扭亏的常用手段。而在一些时候,部分企业会同时采取多种手段改变不利局面。
钢企为“扭亏转盈”各显神通是整个行业的“老规矩”了,依然是通过会计调整、变卖资产和拿政府补贴等手段来实现。其实2013年钢铁行业需求有了明显的增长,加上行业内部结构调整,钢企的盈利情况应该有出现差异化,真正扭亏为盈的钢企还是存在的。准确的说是通过各种手段来扭亏为盈的空间在缩小,实际利润占比在扩大。当然,若钢企能将实际利润和“老规矩”拼凑的利润能公布出来,市场就会知道钢铁行业的这场战争还需要多少年可以结束,真正的盈利时代何时来临。然而,年报也是钢企之间竞争、相互挤压的一部分,作为市场人士也只能在旁边妄想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