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清洁空气联盟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京津冀能否实现2017年PM2.5改善目标?—基于“大气国十条”的京津冀地区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效果评估》指出,工业过程和民用部门是京津冀地区一次PM2.5的主要来源,分别贡献了54%和29%,其中工业过程排放主要来自于钢铁、水泥、炼焦等行业,民用部门排放主要来自于民用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此外,电力、供热、工业锅炉和交通部门分别贡献了4%、3%、6%和4%。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污染形势和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规,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钢铁企业的部分污染源排放无法满足新排放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新排放标准新增了污染物项目,企业从未监测过,是否超标不清楚,存在较大风险。
为了确保满足新标准要求,企业需立即着手自身“诊断”,开展具体的节能环保规划,满足污染源达标排放以及总量控制的要求;对应“新法规、新标准和新要求”,制定或调整完善企业节能环保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环境管理和过程管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