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12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五次会员大会在京召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徐乐江在报告中对新常态下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所应采取的措施。以下是根据他的报告进行的摘登,以飨读者。
全面认识钢铁工业发展的新常态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四个“转向”将引导钢铁工业未来发展方向,推动钢铁工业的深刻变革。
钢铁企业适应新常态,要从注重扩大产能的规模化发展转为注重品种质量提升的高质量发展,从注重产量效益的增长模式转为注重综合效益提升的增长模式,从注重提高产品竞争力转向同时注重综合竞争力的改革、优化和提升,从注重硬实力的打造转向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从注重国内发展转为开始谋划实施国际化发展,并不断探索企业间、产业间新的合作模式。
新常态下我国钢铁工业的主要特征:
第一,我国钢铁消费总量进入峰值平台区,消费的质量和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和机电产品出口增速显著回落,主要用钢行业,如机械、造船、集装箱等制造业及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年度消费钢铁量的高峰期已过,使钢铁的国内消费已达到峰值平台区。去年1-11月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2%,这是我国已经进入钢铁消费总量峰值平台区的明显信号。2013年我国钢产量和经济增速相近,增幅均在7.5%左右,但是去年GDP增速预计为7.4%,而钢产量预计仅增长2%左右。据钢铁工业协会测算,2007年我国新增万元GDP所带动钢材消费量为179kg,到2013年这一指标下降到147kg,累计下降了17.42%。这些都表明,由于经济增长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而对钢材消费的拉动作用减弱,代之的是经济结构变化对钢铁质量性能提升带动作用增强;钢材消耗量较少的高技术产业增长加快,现有的庞大粗钢产能无法找到与之相匹配的钢材需求增长空间;钢材消费等级的提高导致钢材消费强度下降。这是我们全面、准确认识钢铁工业新常态的基本依据。
第二,钢铁业将进入大变革、大调整阶段,在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中重新谋划发展定位,提高生存发展能力成为新趋势。新常态必然加速企业分化,分化的过程就是产业内部集中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分化是钢铁工业优化的前提,只有分化,才能优化。大变革、大调整将带来企业数量上的减少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劣势企业被淘汰出局,使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企业间的兼并重组进程加快。另一方面,行业内大型企业集团竞争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并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引导中国钢铁产业未来发展;服务于国内外高端制造业需求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众多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和区域优势,进一步做精做细专业市场和区域市场,企业在这样的大变局中都面临着重新定位。
第三,新变化、新趋势,推动企业重塑竞争新优势。新常态带来行业新变化、新趋势,使企业原有竞争优势面临巨大挑战。长期以来钢铁行业的市场竞争具有明显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特点,特别是近年来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成为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并且由一般产品市场发展到高端产品市场,由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长期依靠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的模式给钢铁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害,使众多企业精疲力尽,苦不堪言。今后单纯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已难有回旋的空间,企业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竞争为主的新阶段是势所必然。
新常态下,下游用钢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对钢铁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钢铁行业以用户为中心理念得到认可。钢铁企业要致力于挖掘下游用户的隐性、潜在需求,在满足用户不断提升的新要求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已有工艺装备、技术、人才潜力,挖掘下游行业提高安全性能、降低维护成本对钢铁提出的新需求,通过与用户建立“产学研用检”战略合作,为用户创造新价值来开拓新市场,企业由被动的数量拉动转变为主动的供给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由钢铁生产向钢铁制造服务的转变。
第四,企业加快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新形势对企业改革创新形成倒逼机制,通过改革激活并强化企业的内生动力,实现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凡没有体现出完全市场化的内容,都需要大胆地变革、大胆颠覆。同时,企业创新也由单一创新转向多元集成创新,才能系统解决企业竞争力的问题。当前,针对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许多企业已经采取了全力推进改革创新的措施,力度也是空前的。
第五,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绿色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的重要性进一步突出。企业改革发展越是艰难,越要依法合规;企业越大其经营发展就越依赖法治;企业经营风险防范也越来越需要法治来规避。随之,企业违法违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代价也会越来越大。当前最需要大家给予高度关注的就是新环保法,企业要把认真执行新环保法作为依法治企的关键抓手,变环保的压力为绿色发展的动力。要以清洁生产为基础,继续重点抓好资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全面实现钢铁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处理和再资源化等功能,低碳排放,与其他行业和社会实现生态链接,从而形成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发展模式。
第六,加强资金链管理,有效规避经营风险得到普遍重视。在钢铁业整体处于“低增长、低价格、低效益”,融资环境没有明显改变的情况下,企业将面临加强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资金链安全的严峻考验。
全面认识新常态,关键是思想观念要跟上。
要深刻认识我国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发展,由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入中高速增长具有客观必然性。我国经济体量已经很大,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强化,潜在增长率也在下降,不可能再追求两位数的高增长。钢铁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已经没有支撑,必须正视这种现实,把重心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如果看不到甚至不愿意承认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用陈旧的方法认识新常态,那只能是路越走越窄,困难也会越来越大。
全面认识新常态,认识要到位。
首先,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第二,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但对钢铁工业而言则是重大历史转折。一方面,要客观的认识钢铁工业取得的成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据中国工程院等有关研究报告,中国钢铁工业被认为是工业领域中最有可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地认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是钢铁工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是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机遇期,也是我国钢铁工业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机遇期。
第三,由于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等因素,使适应新常态的难度加大,所要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比其他行业要更多、时间也会更长,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要树立信心,发挥优势,把经济下行和市场变化的压力,转化为积极进行结构优化、重塑竞争力的动力,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创造钢铁工业发展的新天地。
总之,对今年全行业面临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