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钢材市场的“冬眠期”,为了过冬,钢材市场一贯的方法是在年前以低价囤购钢材,然后再在年后高价卖出去。然后,近几年,冬储钢材一直在亏损,这让大家觉得这种一贯做法似乎不再适合目前的市场了。
近三年来,国内钢材市场传统意义上的淡旺季已经被颠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盈利年年下降,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继续冬储操作,让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
在当前的钢材市场运行趋势之中,传统的赌行情式的钢材冬储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
传统钢市“淡旺季”被颠覆
钢贸商进行钢材冬储的前提条件是判断春节过后钢价会大幅反弹,在3~4年之前,这个规律一直未被打破;然而,自从国内用钢需求增速放缓,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以来,盛行钢材市场十数年的传统“淡旺季”已经逐渐消失。
2011年、2012年的冬储钢材在春节后均出现巨亏;最近3年来,我国的钢材市场在夏季高温之下逆市火爆,在传统的“金九银十”则偃旗息鼓的事例不在少数,今年冬天,由于南方地区气温相对较高,加上环保制约,钢市再次在冬季来了个大的逆转。我国钢材市场的颠覆性走势表明,按照旧时的经验判断新背景下的钢材淡旺季已经不合时宜。
钢铁产量逐渐下降
因“雾霾”等大气污染的加剧,今年以来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钢铁等高污染行业调控力度大幅增加;逐步关停不具备环保要求的中小钢厂、淘汰钢铁落后产能等治理手段频出,特别是中央强调将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从“GDP”转移到治污上来,体现国家治污决心和力度,受此影响,我国钢材产量逐渐下降,特别是河北等地众多的中小钢厂停产较多。对线螺等钢材产量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的粗钢产量依然维持相对高位,11月下旬全国粗钢日均产量约为209万吨,旬环比仅小降,依旧处于高位,因此,短期来看,环保治污、淘汰落后产能对钢材供应影响不大,年后不大可能出现钢材供应趋紧的现象;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钢材供应过剩的压力依旧存在,并且逐渐由低端钢材过剩向高端钢材过剩转移。
资金面难以支撑冬储
除了难以预判的春节后行情走势不合适冬储操作外,资金的紧张也是制约近年以来国内钢材冬储规模的主要原因。近几年以来,随着国内钢铁行业整体进入低盈利甚至亏损阶段,钢企盈利均大幅下降,曾经能够一夜暴富的钢厂,也开始出现倒闭。
在行业陷入低迷时期之际,更多的钢贸“裸泳”者被抛弃在沙滩之上;“联保贷款、质押贷款”等危机在钢价持续下跌中暴露出来,导致整个钢铁行业在银行体系中产生了巨大的诚信危机,多数银行机构均大幅度抬高钢贸贷款门槛,导致钢铁行业融资渠道几乎被堵住。同时,今年以来,由于国家对钢铁行业的调控趋严,贷款难度和成本更大。因此,整个钢铁行业资金流动性已经处于严重不足的阶段,没钱,就算预期再好,也难以支撑起规模化的冬储行情,顶多是小打小闹。
钢市供求模式转变难以再现
从今年下半年以来的钢材行情走势可以发现,新背景下的钢材市场很难再出现几年前那般的长期性行情,多以“短平快”为主。钢厂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钢价易跌难涨,加上钢厂加大直供比例,触手纷纷延伸至各个终端领域,导致现货市场钢贸商的竞价能力转弱。
另外,在下游用钢企业方面,随着对上游钢材市场行情把握的加深,以及因为资金紧张而加大对成本的控制,对钢材等原材料的采购多已经改为随需随购的策略,很少出现大规模的补库存操作。因此,臆想中的春季下游需求集中、成规模化释放的可能性不大,难以有效拉动钢材需求释放。
如何保持钢铁行业的持久性发展,坚持一贯的传统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合,企业应该顺应市场发展,积极主动地寻求改变,重新使市场兴旺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