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至2013年银行对钢贸商形成的不良贷款陆续进入坏账核销的阶段。
2011年至2013年银行对钢贸商形成的不良贷款陆续进入坏账核销的阶段。由于钢贸贷款在贷款总量中占比并不大,银行系统核销钢贸坏账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而对于钢贸商来说,银行开始正视无法回收的债权,或有助于化解巨大偿债压力。 中信银行1月28日披露,股东大会审议并通过了该行2013年度不良资产核销额度增加32亿元的议案,调整后的不良资产核销额度从原来的20亿元猛增至52亿元。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表示,新增的不良资产主要就是2011-2013年间形成的钢贸行业不良贷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上海为主的钢贸。
2009年至2011年,由于银根宽松,银行大力向钢贸商推销贷款,钢贸商们贷款几千万元的不在少数。2012年开始,银行陆续收缩了面向钢贸商的贷款额度,钢贸商逐渐陷入资金困境,进而现金断流至倒闭。本报曾以《大额信用卡集体逾期宁德钢贸商身陷债务漩涡》为题进行报道。钢贸商集体倒闭,银行钢贸贷款的风险凸显。
对于银行而言,由于钢贸贷款在银行贷款总量中占比并不高,因而钢贸贷款偿还风险并不会影响到整个银行系统的贷款风险。但是对于钢贸商而言,银行核销不良贷款之后,可能在追债上不像以前逼得那么紧了,钢贸商压力可以减轻一些。此外,部分银行可能会正视钢贸商还款难度,采取适度退让原则,在贷款利息和本金回收方面做一些让渡,以便能收回多少算多少。但是笔者认为,钢贸商不要盲目的乐观,因为此手段的尺度非常有限。但是对于钢材市场而言,无疑是间接地雪中送炭。
|